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考拉熊 树袋熊

无尾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轉到: 導航 , 搜尋跳转到: 导航 , 搜寻
汉 漢 ▼ ▲ 汉 汉 ▼ ▲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标题手工转换 。
轉換標題為: 简体:树袋熊;繁體:無尾熊;香港:樹熊;转换标题为: 简体:树袋熊;繁体:无尾熊;香港:树熊;
實際標題為: 無尾熊 ;當前顯示為: 無尾熊实际标题为: 无尾熊 ;当前显示为: 无尾熊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 。 轉換內容:转换内容:
简体:树袋熊;繁體:無尾熊;香港:樹熊;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 無尾熊 简体:树袋熊;繁体:无尾熊;香港:树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无尾熊
顯示↓ 關閉↑字詞轉換說明 字词转换说明显示↓ 关闭↑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电脑程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 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 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 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体),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無尾熊无尾熊




保護現狀 保护现状

無危 ( IUCN ) [1] 无危 ( IUCN ) [1]
科學分類 科学分类
界:界: 動物界 Animalia 动物界 Animalia

門:门: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綱:纲: 哺乳綱 Mammalia 哺乳纲 Mammalia

下綱: 下纲: 有袋下綱 Marsupialia 有袋下纲 Marsupialia

目:目: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亞目: 亚目: 袋熊亞目 Vombatiformes 袋熊亚目 Vombatiformes

科:科: 無尾熊科Phascolarctidae 无尾熊科Phascolarctidae

屬:属: 無尾熊屬Phascolarctos 无尾熊属Phascolarctos

種:种: 無尾熊P. cinereus 无尾熊P. cinereus


二名法 二名法
Phascolarctos cinereus Phascolarctos cinereus
( Goldfuss , 1817 ) ( Goldfuss , 1817 )
無尾熊 ( 學名 : Phascolarctos cinereus ), 英語名稱Koala是澳洲原住民的方言,意指「不喝水」,是澳洲的特有種生物,又譯作樹熊 、 樹袋熊或考拉 ,全世界僅分佈在澳洲的東部昆士蘭州 、 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地區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樹林中。 无尾熊 ( 学名 : Phascolarctos cinereus ), 英语名称Koala是澳洲原住民的方言,意指「不喝水」,是澳洲的特有种生物,又译作树熊 、 树袋熊或考拉 ,全世界仅分布在澳洲的东部昆士兰州 、 新南威尔斯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 1798年一位探險家在澳洲布魯山脈首次發現,在19世紀初無尾熊遭到捕殺出口,數量由百萬隻銳減至一千多隻,澳洲政府於是立法保護,澳洲的無尾熊保護區有公立也有私立,私立的羅帕恩公園,在1970年 - 1976年曾飼養過白無尾熊。 1798年一位探险家在澳洲布鲁山脉首次发现,在19世纪初无尾熊遭到捕杀出口,数量由百万只锐减至一千多只,澳洲政府于是立法保护,澳洲的无尾熊保护区有公立也有私立,私立的罗帕恩公园,在1970年 - 1976年曾饲养过白无尾熊。

目錄目录 [隱藏]
1 特徵 1 特征
2 食物 2 食物
3 行為 3 行为
4 疾病 4 疾病
5 天敵 5 天敌
6 近親 6 近亲
7 參考 7 参考



[ 編輯 ] 特徵 [ 编辑 ] 特征
無尾熊身長約60-85公分,能活約10-15年,耳朵大小是5-6公分,腳掌大小約10-16公分,體重約13-14公斤,具有一對朝前的眼睛,前肢共有五指,其中兩指與其他三指較為分離,其型態類似人類的手,但有兩個拇指; 後肢共有四趾,其中一趾與其他三趾分離成90°角,這些型態可利於無尾熊攀附樹木、抓癢和梳毛。无尾熊身长约60-85公分,能活约10-15年,耳朵大小是5-6公分,脚掌大小约10-16公分,体重约13-14公斤,具有一对朝前的眼睛,前肢共有五指,其中两指与其他三指较为分离,其型态类似人类的手,但有两个拇指;后肢共有四趾,其中一趾与其他三趾分离成90°角,这些型态可利于无尾熊攀附树木、抓痒和梳毛。 雌性無尾熊身體有育兒袋,可供嬰兒棲息。雌性无尾熊身体有育儿袋,可供婴儿栖息。 雄性的胸前有咖啡色條紋。雄性的胸前有咖啡色条纹。


[ 編輯 ] 食物 [ 编辑 ] 食物
無尾熊幾乎只食用桉樹 (尤加利樹)的葉子,同時因為桉樹叶含有大量的水分(約50%),無尾熊幾乎從不喝水,這也是它的土著名字的來源。无尾熊几乎只食用桉树 (尤加利树)的叶子,同时因为桉树叶含有大量的水分(约50%),无尾熊几乎从不喝水,这也是它的土著名字的来源。 桉樹具有毒性,首先由肝臟停止毒性作用以備排泄,再讓無尾熊較大的盲腸汲取食物裏僅含的低量營養。桉树具有毒性,首先由肝脏停止毒性作用以备排泄,再让无尾熊较大的盲肠汲取食物里仅含的低量营养。 由解剖學來看,無尾熊的盲腸約體長的三倍,是全腸的20%,盲腸中所容納的更多微生物幫助消化系統有效率地汲取葉中養份。由解剖学来看,无尾熊的盲肠约体长的三倍,是全肠的20%,盲肠中所容纳的更多微生物帮助消化系统有效率地汲取叶中养份。


[ 編輯 ] 行為 [ 编辑 ] 行为
無尾熊屬於夜行動物 ,身體新陳代謝較慢,每日需睡眠20小時。无尾熊属于夜行动物 ,身体新陈代谢较慢,每日需睡眠20小时。 幼熊出生後會住在母親的育兒袋中,約半年後才會從母親的袋中出來,會食用母熊半消化而痢狀的糞。幼熊出生后会住在母亲的育儿袋中,约半年后才会从母亲的袋中出来,会食用母熊半消化而痢状的粪。


[ 編輯 ] 疾病 [ 编辑 ] 疾病
無尾熊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 、濕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无尾熊容易感染到数种不同的疾病,常见的两种像是结膜炎 、湿屁股,是种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其他还有呼吸系统的感染、一种头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虫等等。 而衣原體細茵常被認為是導至無尾熊生病的主要原因,專家們正持續地在研究它和無尾熊族群們的關係。而衣原体细茵常被认为是导至无尾熊生病的主要原因,专家们正持续地在研究它和无尾熊族群们的关系。 而可以發現的是無尾熊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而可以发现的是无尾熊在人群拥挤或是食物供给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时,会比较容易感染疾病。 而有關如何使無尾熊受到更好的照顧,或是減少他們受到疾病感染及受傷的相關研究,一直都在進行當中。而有关如何使无尾熊受到更好的照顾,或是减少他们受到疾病感染及受伤的相关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当中。


[ 編輯 ] 天敵 [ 编辑 ] 天敌
無尾熊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洲犬 (dingoes),當無尾熊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無尾熊,都有可能受到澳洲犬的傷害;而小無尾熊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無尾熊的天敵之一。无尾熊在生活中有几个天敌,其中之一是澳洲犬 (dingoes),当无尾熊为了要从一棵树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时,不论是成年还是小无尾熊,都有可能受到澳洲犬的伤害;而小无尾熊有时则会受到老鹰(wedge-tailed eagles)及猫头鹰的攻击;其他像是野生的猫、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无尾熊的天敌之一。 但現在無尾熊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使得棲息地的減少,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敵人。但现在无尾熊受到人类道路、交通的影响,使得栖息地的减少,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敌人。


[ 編輯 ] 近親 [ 编辑 ] 近亲
無尾熊跟袋熊具有許多類似的特徵,因此牠們可能為近親,但仍需進一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无尾熊跟袋熊具有许多类似的特征,因此它们可能为近亲,但仍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澳洲南維多利亞省Manna Gum森林裡的無尾熊。澳洲南维多利亚省Manna Gum森林里的无尾熊。
[ 編輯 ] 參考 [ 编辑 ] 参考
動物多樣性網站(美國密西根大學) 动物多样性网站(美国密西根大学)
龍柏樹熊動物園 龙柏树熊动物园
Myers, P. 2001. Vombatidae (On-line), Animal Diversity Web. Myers, P. 2001. Vombatidae (On-line), Animal Diversity Web.
^ (英文) Gordon, G., Menkhorst, P., Robinson, T., Lunney, D., Martin, R. & Ellis, M. (2008). Phascolarctos cinereus . 20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IUCN 2008。 ^ (英文) Gordon, G., Menkhorst, P., Robinson, T., Lunney, D., Martin, R. & Ellis, M. (2008). Phascolarctos cinereus . 20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IUCN 2008 。 擷取於2009-01-13撷取于2009-01-13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4%A1%E5%B0%BE%E7%86%8A&variant=zh-tw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4%A1%E5%B0%BE%E7%86%8A&variant=zh-tw "
3個分類 : 無危物種 | 樹熊屬 | 澳洲動物 3个分类 : 无危物种 | 树熊属 | 澳洲动物 查看查看 條目 条目 討論 讨论 編輯本頁 编辑本页 歷史 历史 不轉換 不转换 简体 简体 繁體 繁体 大陆简体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港澳繁体 马新简体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台湾正体 個人工具个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登入/建立新帐号 搜尋 搜寻
導航导航
首頁 首页
分類索引 分类索引
特色內容 特色内容
新聞動態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最近更改
隨機頁面 随机页面
幫助帮助
幫助 帮助
社群入口 社群入口
方針與指引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棧 互助客栈
詢問處 询问处
字詞轉換 字词转换
聯繫我們 联系我们
關於維基百科 关于维基百科
資助維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工具箱
鏈入頁面 链入页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相关页面修订记录
上傳檔案 上传档案
特殊頁面 特殊页面
可列印版 可列印版
永久連結 永久连结
引用此文 引用此文
其他語言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 العربية
Български Български
বাংলা বাংলা
Bosanski Bosanski
Català Català
Česky Česky
Cymraeg Cymraeg
Dansk Dansk
Deutsch Deutsch
Ελληνικά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nglish
Esperanto Esperanto
Español Español
Euskara Euskara
فارسی فارسی
Suomi Suomi
Français Français
Gàidhlig Gàidhlig
Galego Galego
עברית עברית
Hrvatski Hrvatski
Magyar Magyar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Indonesia
Ido Ido
Íslenska Íslenska
Italiano Italiano
日本語 日本语
ქართული ქართული
한국어 한 국 어
Latina Latina
Lietuvių Lietuvių
Македонски Македонски
മലയാളം മലയാളം
Nederlands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ål)‬ ‪Norsk (bokmål)‬
Occitan Occitan
Polski Polski
Português Português
Română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Русский
Sicilianu Sicilianu
Simple English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Slovenščina
Српски / Srpski Српски / Srpski
Basa Sunda Basa Sunda
Svenska Svenska
தமிழ் தமிழ்
తెలుగు తెలుగు
ไทย ไทย
Tagalog Tagalog
Türkçe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Українська
Tiếng Việt Tiếng Việt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10:20。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10:20。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之條款下提供( 詳情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 详情 )。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 免稅 、非營利、慈善機構。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 免税 、非营利、慈善机构。
隱私政策 隐私政策 關於維基百科 关于维基百科 免責聲明 免责声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