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澳大利亚袋熊

袋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袋熊[1]袋熊[1]
化石時期: 更新世 化石时期: 更新世


塔斯馬尼亞袋熊 塔斯马尼亚袋熊
科學分類 科学分类
界:界: 動物界 Animalia 动物界 Animalia

門:门: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綱:纲: 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下綱: 下纲: 有袋下綱 Marsupialia 有袋下纲 Marsupialia

目:目: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亞目: 亚目: 袋熊亞目 Vombatiformes 袋熊亚目 Vombatiformes

科:科: 袋熊科Vombatidae 袋熊科Vombatidae
Burnett , 1829 Burnett , 1829

屬 属
袋熊屬 Vombatus 袋熊属 Vombatus
毛鼻袋熊屬 Lasiorhinus 毛鼻袋熊属 Lasiorhinus
† Rhizophascolomus † Rhizophascolomus
† Phascolonus † Phascolonus
† Warendja † Warendja
† Ramasayia † Ramasayia

袋熊 ,即袋熊科 (Vombatidae),是澳洲的有袋類 。 袋熊 ,即袋熊科 (Vombatidae),是澳洲的有袋类 。 牠們的腳短及肌肉發達,身長約有1米,尾巴亦很短。它们的脚短及肌肉发达,身长约有1米,尾巴亦很短。 牠們生活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州的森林 、山地及石楠地 。它们生活于澳洲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州的森林 、山地及石楠地 。

目录目录 [隐藏]
1 特徵 1 特征
1.1 生態及行為 1.1 生态及行为
2 演化 2 演化
3 物種 3 物种
4 與人類的關係 4 与人类的关系
5 參考 5 参考
6 外部連結 6 外部连结



[ 编辑 ] 特徵 [ 编辑 ] 特征
袋熊會以其像齧齒目的牙齒及強壯的爪來挖巢穴。袋熊会以其像啮齿目的牙齿及强壮的爪来挖巢穴。 雖然牠們主要是黎明、白天及黃昏活動的,但仍會在夜間或寒冷的日子出來攝食。虽然它们主要是黎明、白天及黄昏活动的,但仍会在夜间或寒冷的日子出来摄食。 牠們並非容易看見的動物 ,但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牠們留下的證據。它们并非容易看见的动物 ,但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留下的证据。

袋熊是草食性的,主要以草 、 莎草科 、 香草 、樹皮及樹根為食物。袋熊是草食性的,主要以草 、 莎草科 、 香草 、树皮及树根为食物。 牠們的門齒有點像齧齒目的,可以用來咬粗糙的樹,或挖洞穴。它们的门齿有点像啮齿目的,可以用来咬粗糙的树,或挖洞穴。 就像其他的草食性動物一樣,牠們的門齒與頰齒之間有很大的縱裂。就像其他的草食性动物一样,它们的门齿与颊齿之间有很大的纵裂。

澳洲野犬及袋獾會獵食袋熊。 澳洲野犬及袋獾会猎食袋熊。 袋熊的毛皮顏色各有不同,一般由沙色至褐色,或灰色至黑色不等。袋熊的毛皮颜色各有不同,一般由沙色至褐色,或灰色至黑色不等。 所有其下的物種都約只有1米長,重20-35公斤。所有其下的物种都约只有1米长,重20-35公斤。

雌性袋熊經過20-22日的妊娠期後,會在春天會產下一頭幼袋熊。雌性袋熊经过20-22日的妊娠期后,会在春天会产下一头幼袋熊。 牠們有良好發育的育幼袋 ,可保護幼袋熊6-7個月。它们有良好发育的育幼袋 ,可保护幼袋熊6-7个月。 袋熊在出生後15個月會斷奶,在18個月會達至性成熟。袋熊在出生后15个月会断奶,在18个月会达至性成熟。 [2] [2]


[ 编辑 ] 生態及行為 [ 编辑 ] 生态及行为
袋熊的新陳代謝非常的慢,差不多要用14天的時間來完成消化 ,這有助於生活在乾燥的環境。袋熊的新陈代谢非常的慢,差不多要用14天的时间来完成消化 ,这有助于生活在干燥的环境。 [2]牠們一般行動得很慢,但當遇上危害時,逃走速度可以達40km/h,並維持達90秒。 [2]它们一般行动得很慢,但当遇上危害时,逃走速度可以达40km/h,并维持达90秒。 袋熊會保護由其巢穴為中心的疆界,對入侵者存有攻擊性。袋熊会保护由其巢穴为中心的疆界,对入侵者存有攻击性。 塔斯馬尼亞袋熊的疆界達23公頃,而毛鼻袋熊屬的則不多於4公頃。 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疆界达23公顷,而毛鼻袋熊属的则不多于4公顷。 [2] [2]

當受到攻擊時,袋熊會發揮巨大的抵抗力。当受到攻击时,袋熊会发挥巨大的抵抗力。 例如當牠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擊時,牠會破壞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例如当它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击时,它会破坏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 牠主要的防禦是靠身體後部以軟骨組成的結構。它主要的防御是靠身体后部以软骨组成的结构。 連同不怎麼長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時被掠食者攻擊尾部。连同不怎么长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时被掠食者攻击尾部。


[ 编辑 ] 演化 [ 编辑 ] 演化
袋熊是屬於雙門齒目 。袋熊是属于双门齿目 。 牠們的祖先於5500-2600萬年前開始演化 。它们的祖先于5500-2600万年前开始演化 。 在進入冰河時期前共有11個物種生成,當中幾類的體型像犀牛 (如雙門齒獸 ),是有袋類中最大的。在进入冰河时期前共有11个物种生成,当中几类的体型像犀牛 (如双门齿兽 ),是有袋类中最大的。 最早的澳洲原住民到達時正值雙門齒獸最為普遍的時期,這類動物的滅絕可能是被獵殺、失去棲息地等原因所造成。最早的澳洲原住民到达时正值双门齿兽最为普遍的时期,这类动物的灭绝可能是被猎杀、失去栖息地等原因所造成。


[ 编辑 ] 物種 [ 编辑 ] 物种
袋熊現存的只有三個物種 : [1]袋熊现存的只有三个物种 : [1]

塔斯馬尼亞袋熊 ( Vombatus ursinus ) 塔斯马尼亚袋熊 ( Vombatus ursinus )
毛鼻袋熊 ( Lasiorhinus latifrons ) 毛鼻袋熊 ( Lasiorhinus latifrons )
澳洲毛鼻袋熊 ( Lasiorhinus krefftii ) 澳洲毛鼻袋熊 ( Lasiorhinus krefftii )

[ 编辑 ] 與人類的關係 [ 编辑 ] 与人类的关系
被飼養的袋熊可以很溫馴。被饲养的袋熊可以很温驯。 很多澳洲的公園、 動物園及其他旅遊設施都有袋熊展覽。很多澳洲的公园、 动物园及其他旅游设施都有袋熊展览。

但是由於缺乏對危害的懼怕,袋熊可能在憤怒或鬧情緒時帶有攻擊性。但是由于缺乏对危害的惧怕,袋熊可能在愤怒或闹情绪时带有攻击性。 袋熊的體重可以將一般體型的成人撞倒,利齒及爪可以造成損傷。袋熊的体重可以将一般体型的成人撞倒,利齿及爪可以造成损伤。 袋熊一咬可以咬破褲子、厚羊毛襪及膠靴,並造成2厘米深的傷口。袋熊一咬可以咬破裤子、厚羊毛袜及胶靴,并造成2厘米深的伤口。


[ 编辑 ] 參考 [ 编辑 ] 参考
^ a b Groves, Colin (16 November 2005). Wilson, DE, and Reeder, DM (ed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 3r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3-44. ISBN 0-801-88221-4 . ^ a b Groves, Colin (16 November 2005). Wilson, DE, and Reeder, DM (ed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 3r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3-44. ISBN 0-801-88221-4 .
^ a b c McIlroy, John (1984). Macdonald, D. The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 New York: Facts on File, 876-877. ^ a b c McIlroy, John (1984). Macdonald, D. The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 New York: Facts on File, 876-877.

[ 编辑 ] 外部連結 [ 编辑 ] 外部连结
相關的维基共享资源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
袋熊 袋熊 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Faunal Emblem (official website) 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Faunal Emblem (official website)
Wombania's Wombat Information Index Wombania's Wombat Information Index
Russell The Wombat's Burrow Russell The Wombat's Burrow
Fauna of Australia, Vombatidae by RT Wells Fauna of Australia, Vombatidae by RT Wells
来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2%8B%E7%86%8A ”来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2%8B%E7%86%8A ”
分类 : 袋熊亞目 | 袋熊科 分类 : 袋熊亚目 | 袋熊科 查看查看 条目 条目 讨论 讨论 编辑本页 编辑本页 历史 历史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简体 繁體 繁体 大陆简体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港澳繁体 马新简体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台湾正体 个人工具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登录/创建账户 搜索 搜索
导航导航
首页 首页
分類索引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随机条目
帮助帮助
帮助 帮助
社区主页 社区主页
方针与指引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互助客栈
询问处 询问处
字词转换 字词转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工具
链入页面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特殊页面
打印页面 打印页面
永久链接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 العربية
Bosanski Bosanski
Català Català
Česky Česky
Dansk Dansk
Deutsch Deutsch
English English
Esperanto Esperanto
Español Español
فارسی فارسی
Suomi Suomi
Français Français
Gàidhlig Gàidhlig
עברית עברית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Indonesia
Italiano Italiano
日本語 日本语
한국어 한 국 어
Latina Latina
Lietuvių Lietuvių
Nederlands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Norsk (bokmål)‬
Polski Polski
Português Português
Română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Русский
Simple English Simple English
Svenska Svenska
Türkçe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Українська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00:11。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00:11。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 详情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 详情 )。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 免税 、非营利、慈善机构。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 免税 、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No comments: